文苑笔会
公告栏
新闻中心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学习研究
文苑笔会
文化园地
民进期刊
会员风采
组织概况
 
信息搜索
 
热门信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笔会
文苑笔会        
德国教育一瞥

发布日期:2004-06-3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部门字号:[ ]


董百志

 

应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邀请,最近我随浙江省教师培训考察团对德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基金会的总部设在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市,我们大部分活动都在巴州:参观州教科所、拜会教育局长、考察州教育学院和8所各种类型的中小学,听了18节课。这次除了随团的翻译以外,同去的杭州上城区教育局朱乐平副局长也懂德语,为我们与德国的校长、老师、学生进行广泛的接触和充分的交流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德国之行收获不小,感触良多,这里对德国教育的所见所闻作些介绍。

初中分流  实行应材施教

德国的小学只有四年,中学实行分类教育,分为高级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三类。高级文理中学注重理论教育,学制为八到九年,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大学的任何专业学习;主体中学则更多地注重实践,它的毕业生只能上职业学校,参加职业培训后就业;介于高级文理中学和主体中学之间的是实科中学,它的学制为六年,毕业后可以进入如商业学校、护士学校等一类专业学校继续学习。这种分类教育的体系,从积极意义上看,有效地保障了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能力和禀赋选择自己的就学道路,三类学校之间有相互接轨的立交桥,但事实上由于各类学校的要求、大纲和教材都不同,学生转校的机会不多。就我们的眼光看,这种教育格局有点残酷,四年小学毕业的孩子才10岁,面临决定自己将来的非常关键的分流。读哪一类学校,实际上学生自己做不了主,家长起到的也只是辅助性的作用,而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建议或推荐。档次最低主体中学,不经过任何程序就可以直接录取,但是将再也没有进大学的机会;而高级文理中学是通往大学的必由之路,当然不是谁都可以进入,须由学校根据家长的申请出具学生有能力就读高级文理中学的证明。

“促进教育” 体现人文关怀

特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德国的“促进教育”,这个概念源自于“残疾人教育”、“特殊教育”,几经演变,现在“促进教育”这个名称显然对有这样那样缺陷的儿童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除了我们通常理解的盲人学校、聋哑人学校和身体残疾者学校以外,德国还有一类“学习促进学校”专门接受那些注意力无法集中、读写困难、记忆力差、厌学、恐学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人安排我们参观了奥格斯堡的帕罗蒂促进中心,校长霍泽尔先生曾在中国当过短期专家,他陪我们到一年级听德语课,事先还特别提醒我们这是个诊断班,学生明显表现出活泼好动,两位老师把11位学生分成两组,通过一系列游戏辨词和组词来进行教育。这种入学阶段的诊断促进班,是要通过专业的观察和诊断,让有能力就读普通小学的学生随时转出,余下的继续留在促进学校。和普通学校一样,促进学校在高年级也开展职业教育,教会学生一个谋生的职业,以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社会。

免费教育  全部政府买单

在德国,班额都很小,我们听课的班级中,人数最多的24个学生,完全的小班化给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中国学生相比,德国的学生似乎要轻松得多,小学的头两年学校不给学生打分,德国的大部分州中小学只上半天课,下午都在家休息。

十年以前,德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学生的学费、教材费等教育费用都由政府买单,与学校距离2公里以上的学生均由政府派专车接送。德国城乡的经济差别不大,好的教师愿意往乡村跑,校舍设备都由政府按统一的标准投入,相反乡镇学校外来移民子女少,教育秩序和教育质量相对比城市要好,可见,德国的教育的城乡差别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校企联手  发展职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进行培训的“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学生每周34天到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的培训,每周12 到职业学校接受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培训。双元制的经费,由企业向受训者支付报酬、由国家提供职业学校的运作资金。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与当地经济建设的联系非常紧密,慕尼黑是有名的汽车城,宝马、奔驰在这里生产,我们参观了地处慕尼黑近郊的国立职业学校,就有汽车装配和维修专业,学校宽敞的实习教室里有教学用的宝马轿车、装配用各种测试仪器,供学生实践。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保证了德国技术工人的素质,怪不得在国际上享有如此好的声誉。

德国大学与教师培养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柏林期间,特地请基金会安排我们去了一趟位于繁华的菩提大街的柏林洪堡大学,这所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学校建于1810年,登上学校主楼的二层大厅,满墙的大幅相片是历年来获诺贝尔奖的校友,一一数来,获诺贝尔物理奖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12位,获诺贝尔化学奖16位,获诺贝尔和平奖与文学奖的各一位。不能不惊叹大学的底蕴,这样的大学还需要去拼排行榜吗?

在德国,中小学教师都属于国家公务员,由学制三到五年不等的普通大学的师范专业培养。在进大学时师范生要选定今后执教学校的类型——小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或高级文理中学等,并据此规划自己的专业和教育学课程。师范生的毕业考由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初级考试所替代,通过考试者才能作为准教师进入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为期两年的研修。同类的大学生组成一个岗前教育研修班,在一所固定的学校里,由一位经政府资格认定的资深教师担任导师,每周听课、上课、评课,在专业和教育学两方面进行培养。我们在迪林根的一所小学参加了研修班的活动,感到它对于提高新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在研修结束前这些准教师还要参加包括口试、笔试在内的国家二级考试,通过了才取得正式的教师资格,得以终身从事教师职业。

高标准的师资培养和优厚报酬,使德国教师的地位在欧洲仅次于瑞士。一位实科中学女校长告诉我,他们的总理施罗德埋怨“教师都是懒虫”,事实上,德国的教师工作也不轻松,小学和主体中学教师每周29节课,实科中学教师每周26节,高级文理中学教师每周23节,下午学生不上学,老师只是不必留在学校里罢了。

教育学院与在职培训

为考察德国的教师培训工作,位于多瑙河畔的迪林根教育学院是我们访问的重点之一,这是个文化积淀极深的学校,校园建筑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始建于1549年,从神学院到大学、从大学到教育学院,几经变化。今年,历时20年时间花费2亿马克的维修工程刚刚竣工,一些房间还陈列着十七、十八世纪的教学实验仪器,走廊一角的多边形窗台,两排沙发和几束花草成为很雅致的教师休息处,楼梯连接处被巧妙地辟成一个教师的咖啡吧,在头顶精美彩绘的计算机房,我很快地打开了文理学院的校园网,……在这里让你感到特别惊讶的是,历史和时尚竟然得到如此和谐的统一。经前任院长海林先生特批,我们还有幸参观了建于1737年的古藏书楼,楼里排放着很多有木雕装饰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几百年前的哲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令人肃然产生敬意,我还虔诚地捧着古书留了一个影。迪林根教育学院承担巴伐利亚州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工作,每年举办大小培训班近千个,接受2万余名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迪林根教育学院进修可以得到免费的住宿和伙食。教育学院常年有30位组班教师,他们都是各种类型学校中挑选出来的优秀教师,在迪林根教育学院工作610年后必须调离,这个吐故纳新的机制,是为了保证在职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水准,以确保培训质量。

我们注意到德国的教师培训形式已经从“讲座”转变成为“对话”,海林先生甚至与我们探讨“对话”后将是什么形式。在迪林根教育学院,培训时的互动、受训者的参与、小班化的格局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诸多的启示。

德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他们的教育也同样,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世纪初,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23个成员国的中学生进行包括阅读、自然科学和综合三项能力的测评,结果德国有四分之一的被测学生落在最低两档内。与德国一位中学校长谈及这个问题时,她把原因归咎于德国教育体系有问题,尤其是半天上课,学习课时偏少,有消息说,联邦政府将投入40亿欧元,为中小学实施全日制授课。另外德国对基础教育低段的促进不够,近年来移民子女增多也对教育产生了影响。在一所州立的实科中学我们听五年级的一节德语课,全班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我们感觉到老师在努力帮助这批刚进入中学的移民孩子获得足够的德语知识,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德国社会。一些校长在谈到移民问题时都感到十分头痛,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的移民子女,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学生出现问题,老师也无法与家长沟通,移民子女只能读主体中学,如果德语不过关,学习成绩差,到时毕不了业,流入社会,成为社会问题。德国街上的飙车族、马路上游手好闲的大多是这些学习不好的移民子女。在迪林根教育学院我们参加了一个题为“危机干预——校长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的校长专题培训,期间有一个校长参与的情景模拟,案例就是移民学生惹事,由于是共性的问题,讨论异常的热烈。

对于过早的分流,目前在德国有很大的争议,让10岁的孩子接受人生抉择,如此早的社会淘汰,预测一个10岁孩子的发展,从科学的角度看是不可行的。

德国小学四年、中学九年、大学四年再加上研修二年,学制过长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正在酝酿将中学学制减少一年的改革。

德国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他们的报酬与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不挂钩,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也缺乏职业充电、在职培训的热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