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聚焦两会
提案选登
社情民意
我为家乡献一计
 
信息搜索
 
热门信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社情民意        
外来民工子女 “低门槛” 入学政策带来的新情况要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发布日期:2008-06-0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部门字号:[ ]


 

小教综合支部章玲萍反映: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为切实解决外来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初步建立了“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公助学校为辅、民办学校为补充”的入学模式,外来民工子女已享受到与本地孩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民工自身经济状况的变化,外来民工子女“低门槛”入学的政策,使他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观念在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是外来民工子女来绍读书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外来民工子女来绍就学,相继免除了学杂费和借读费,每学期只需100元左右的课本费,困难学生还能享受“教育券”、“爱心营养餐”等资助,优惠的政策和优于家乡的教育资源,吸引了不少外来民工将子女带来绍兴就学。据调查,仅今年暑期市区办理入学绿卡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倍。

二是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变化。一些外来民工已不满足于子女在绍兴有书读的现状,而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的提高而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有书读”向“读好书”转变,从 “求政府”向“有选择”转变,有的民工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子女从乡镇完小流到乡镇中心小学,从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流到公办中小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办学校,尤其是优质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学校的办学压力。如市区文澜中学分部2005年招收外来民工子女135人,2007年增加到227人,其中初一年级迅速上升到130多人,接近本地生源数。

三是从“不愿收”到“收不了”。以前,公办学校对外来民工子女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愿意接收,造成了外来民工子女的“入学难”。但在实行“一费制”,免收借读费、杂费和“教育券”全覆盖以后,保证了外来民工子女就地平等入学。同时,为规范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教育部门对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实行“三限”(限招生规模、限招生范围、限班级学额)。造成了公办学接收外来民工子女数大幅攀升,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班额压力陡增,成为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新瓶颈”。

据统计,全市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人数,在2004学年为2.6万人,2006学年达到3.8万人,每年平均新增6千人左右,相当于每年要新造5所有24个教学班的学校。从越城区6个街道公办小学入学数来看,2005学年新招和插班的外来民工子女入学数为244人,2006学年为497人,增加了1倍多,相当于每年新扩6个班级。按照这个数字预测,现有公办小学资源很难满足外来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不少小学班额已近饱和,有些班级已逼近60人,不得不把活动室、美术室等改为教室,来容纳不断增加的学生。

四是从“外来流”到“本地流”。随着外来民工子女不断流入,有的公办学校的学生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外来学生超过本地学生。如市区稽山小学20039月,外地民工子女占全校学生数的26. 6% ,到20079月,外地民工子女数比例上升到59.33%。灵芝镇中心小学(镜湖小学)下辖的灵芝完小外地生的比例也达到55%,斗门镇中心小学下辖的敬敷小学今年一年级外来民工子女比例则高达68%。外来民工子女的急剧增加,导致了本地学生家长对学校稳定教学质量的不信任而出现了本地学生的转学潮和新一轮择校热。今年秋季招生时,稽山小学本该招收施教区学生80多人,结果到校报名只有30多人。对于这样的变化,该校的金校长颇有几分无奈:“外来民工子弟学生比例的升高,本地家长千方百计要把自己孩子转到其他学校就读。”再如灵芝完小施教区内适龄学生为415名,在本地就读的只有215名,转学比例高达50%以上。敬敷小学,今年施教区学龄儿童人数在100人以上,实际招生只有21人,尤其是接近城区的里谷社村,计划数有14人,实际报到却仅有1人。

五是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生存令人担忧。以前,民办民工子弟学校为追求经济利益,不同程度存在着超负荷办学现象。如座落于镜湖新区的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新蕾民工子弟小学,从2003年秋季开始招生以来,向来是父母在绍兴市郊区以及绍兴县打工的1000多名民工子女的上学之处。但自从公办学校对外来民工子女免收杂费、借读费和对困难学生提供“教育券”、“爱心营养餐”等优惠政策后,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就陷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困难。如在新蕾民工子弟小学就读,除去政府补助的每生100元杂费以外,每学期每位学生需要交给学校550元费用,这明显高于公办学校的收费。长此以往,生源必将减少,而民办学校的运作费用绝大部分来自于学生的收费,一旦生源减少,学校的生存就会立即出现问题。不仅如此,从2008年起,政府将进一步免除外来民工子女的课本、作业本费,真正成为“零费用”入学,届时,一些公办学校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而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将是雪上加霜。

如何破解目前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中出现的新状况,应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与不断膨胀的外来民工子女入学数,避免出现新的“入学难”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民生大事。为使外来民工子女能有计划入学、有序入学、方便入学、优质入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规范执行入学条件。如果严格执行省、市“入学”条件,外地民工办理“入学绿卡”就有一定难度。如果放宽“入学”条件,任意流入,“入学”条件又形同虚设,甚至导致计划失控,人数急剧增加,造成“入学难”。因此,教育部门应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新的情况,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对外来民工的需求趋势和民工具有流动性强等特点,进一步完善我市“对外来民工子女入学条件”的规定,既使其更加规范、便于操作,又确保每一位外来民工子女都能“低门槛”,甚至“无门槛”上学。

二要采取入学“预约”和“预告”制。即外来民工子女要求到绍兴入学的,必须提前一定时间(如半年或一年)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入学预约登记(包括转学插班),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外来民工子女入学条件、年度招生计划与范围等。这样,有利于外来民工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各种入学证件;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提前计划学校招生数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有利于学校提前做好师资、教材等相关准备工作。

三要制定外地民工子女入学共同参与管理机制。即由外来民工所在企业、居住社区(村)共同参与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管理机制。外来民工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是导致其子女“入学”的随意性和难控制性的根本原因。如果企业和社区(村)能够介入到“入学”管理中来,协助做好民工子女入学的摸底工作,由企业、社区(村)集中向教育行政部门预约,统一办理“入学绿卡”,既有利于对民工的管理,又有利于解决目前个别、分散式办理“入学绿卡”的无序、杂乱现象,更有利于方便民工,践行民本理念。

四要扩大公办教育资源。要把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列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新建、扩建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结合起来,与学校网点调整结合起来。如城南和城西片外来民工相对集中,而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在民工的聚集区域建立纯公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应提上市政府的议事日程。目前,最可行、最便捷的是利用在学校网点调整过程中腾出来的无安全隐患的闲置校舍,改办成纯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

五要加大投入力度。要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切实加大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困难资助等经费保障力度:一是向接收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倾斜,适当增加教师编制,给予奖励性的经费补助;二是向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倾斜,规范其招生、收费和教育管理行为,保证、支持和鼓励其正常的教学工作,缓解公办学校的压力;三是向承担外来民工子女教育任务的教师倾斜,他们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政府要给予“双重”奖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